爱姆森·为爱而生

中文
EN
您的位置:首页 > 业务领域 > 院前急救 > 公共交通系统院前急救整体解决方案

公共交通系统院前急救整体解决方案

2018-01-18 上海爱姆森集团 阅读 2882

一、项目背景

1、国际上对突发急救事件的处理方案

      急诊医学疾病谱不断变化的当今,突发事件的抢救已不再是急救学科所凭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不单需要医学,还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配合。 较为突出的例子是心脏骤停,美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院外心脏骤停,而我国目前的死亡人数约为178万。原因不单是它的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更棘手的是心脏 骤停要求抢救的即时性和现场性,已成为世界性的急救难题,也是救援机构院前急救的盲点。

      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现场急救体系包括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的公共场所的配置及社会化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培养合格的第一目击者,使得现场心脏骤停的生存率有了革命性的改善。法制的介入和立法的速度是美国成功的经验。通过立法“公众除颤计划(PAD)”要求卫生系统及政府公共服务平台配置应急救援设备,普及民众急救知识,以期在国家机器及政府急救平台之外, 借助社会力量,提升全民急救能力。

      2007年03月,香港心脏专科学院提出,建议于公共机构安裝AED(体外自动心脏除颤仪)。并于11日时举办了「自动心脏复苏机推广计划」,在蘭桂坊安 裝AED。目前香港40多個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除上述所提的蘭桂坊外,如:香港國際機場、海洋公園、迪士尼樂園、馬場等,也均已裝設AED。  

      2007年台湾十大死因排名中,心脏病已攀升至第二。随着意外猝死常常均在户外发生,故卫生署于2008年1月17日召开「急救教育训练推广」研商会议, 议中决议将开始全面推动「CPR+AED」之教育训练,更拟日后人口密集且人潮流量大的大型公共场所(如:车站、机场、捷运站、法院…等),像每天有 1,000人次时出之场所、紧急急救医疗系统EMS五分钟內无法到达的地方、每千人社区一年当中有发生类似一件案例,均建议装设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 器。

      2012年5月,行政院卫生署颁发了「公共场所自动体外电击去(除)颤器设置指引 」,藉以管理公共场所之设立与使用。

      就地铁营运急救体系来说,在日本各地铁站以及部分列车里都设有AED 体外式自动心脏除颤器。

 

 

       如果在地铁车站突发心脏病、心肌梗死的话,可以立刻用此AED来恢复心跳。在引入AED后,日本突发心脏病的死亡概率直线下降。 AED成了心脏病病人的保护神。现在在日本经常能看到一人倒下了后,旁边群众以及地铁工作人员奔向AED的场景。

 

2、国内交通系统(以地铁为例)应急工作的进展

      2012年5月30日,北京红十字会首开对地铁等特殊行业培训急救员的先河。要求北京地铁员工除了要掌握紧急避险、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基本的急救知识 外,还要懂得在地铁里出现电梯失灵、突发社会治安事件、停电导致踩踏等意外情况时如何出手相助。并对这些急救人员每两年复训一次,保证发生急救情况时,能 够在120到来之前,及时进行院前急救,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

      2013年12月31日,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成立急救组织,并计划在未来3年内,首批300名北京地铁工作人员将接受初级急救员技能培训。如果乘客在 乘坐地铁时发生意外,地铁服务员将会在第一时间迅速到达事发现场,为患者做简单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紧急救护。目前,北京市已为所有地铁站配备急救箱共 520个。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地铁服务系统已经开始关注工作人员地铁站内院前急救职能的植入,并配合硬件的配置及培训上岗将这项工作落地。不过,与西方发达国 家,甚至是我们的近邻--日本相比,在公共应急设备的配置、人员培训以及全面的急救常识科普方面,还距离甚远。

3、大城市(以上海市为例)AED普及现状及迫切性

      由于公众急救意识的缺失及立法推进的缓慢,上海市作为东亚重要的国际化城市,在公众除颤计划的推动及AED的普及上,一直没有明显的进展。上海2010年 世博会期间因未设置AED,以至在世博会期间发生的10多例猝死病人都未能及时救治,留下了遗憾。反之,日本在上届世博会爱知世博会期间借助AED进行急 救,发生的5例猝死成功救活4例。

      在当今的上海,增加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急救设备的配置,普及大众急救常识,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能力,已经显得极为迫切:
    (1)上海市大中学校在校生、企业白领、领导干部中心源性猝死频发,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悲剧,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截至2010年底,上海市常住人口突破2300万,上海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331.02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3.4%,高出全国10个百 分点。预计到2015年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9%,2030年占40%。上海心脑血管疾病占院前疾病谱前四位。院前死亡病因首位为心脏病猝死。
    (3)2010 年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上海的境外人员(在沪“老外”)达14.32万 排全国第一。截止2012年2月1日 ,境外投资者在上海设立总部经济机构749户,其中,地区总部300户,投资性公司200 户,研发中心249户。2013年中央批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从改善外资投资环境角度也对上海的院前急救提出更高的要求。
    (4)大城市(以上海市为例)猝死及应急案例催生急救能力升级:
通过网络新闻搜索及查询,就会发现近几年的地铁突发应急事件及个别猝死案例也成上升趋势:
 

  •       2009年12月23日,地铁一号线发生相撞事件,索性制动及时,没有造成太大的伤亡。
  •       2011年9月27日,地铁10号线发生列出追尾事件,数百人受伤。
  •       2009年12月13日,上海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一名拾荒者站内猝死。
  •       2012年1月9日,北京一年仅24岁的青年在早高峰上班时间猝死在地铁内,待急救人员到来,已经来不及挽救他的生命。
  •       2012年8月15日,广州一名70岁的老伯突然晕倒在地铁三号线开往机场南方向的一列车上,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       2014年2月17日,深圳一名高级女白领,在地铁站突然晕倒,120急救人员40分钟才赶到,在此之前,地铁工作人员及先到达现场的110,因为没有急救设备,不懂得急救知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名女白领的生命一点点流逝直至死亡。

 

4120急救系统响应速度与患者存活率关系

 

    “120”急救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快捷途径,救护车到达时间与患者被成功救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120”急救车来的越快,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越高。

      通过以上数据的罗列和对比,我们会发现,医务人员到达前与到达后患者猝死人数之比为4.24:1,说明80%的猝死患者是在医务人员到达前死亡的。提示由 第一目击者及时对患者实施急救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居民不知道病危患者需要急救,或不知道怎样对患者实施急救。说明对全体居民普及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急 救常识很有必要,如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对患者立即实施急救,则能大大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50%~83%),即使是单纯胸外按压也比坐等救护要强。

      除了进行心肺复苏(CPR),绝大多数心脏骤停的病人所需的是立即(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电击除颤,促使心脏恢复正常有节律的跳动。据统 计,在1分钟内实施除颤,患者的存活几率超过90%,10分钟后进行除颤,患者的存活率达不到5%。超过10分钟,大脑将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这也是为什 么抢救成功率如此之低的原因。

      综上所述,“120”反应速度与到达时间,急救通道畅通与否,急救器材配备等,第一目击者是否掌握急救常识和急救能力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效果和 患者的存活率。在这些主客观因素中,排除难以克服的交通阻塞因素,通过配置急救器材(AED心脏除颤仪)以及科普、培训相关工作人员及社会大众,提升“第 一目击者”的急救能力,将成为改善公共交通系统院前急救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解决方案简述

公共交通系统(地铁、火车、汽车站等):

      ● 在交通车站或者运输工具上配置AED设备,由经专业急救培训后的工作人员及站务人员使用;

      ● 在交通车站内,配置急救包,由经专业急救培训后的医护人员或者站务人员使用;

      ● 定期组织站务人员及工作人员进行基础的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

      ● 每季度进行普及急救培训;

      ● 每年度进行大型专题避险、急救类演习操练;

      ……